2025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開設的專業有:護理、臨床醫學、助產、康復治療、口腔醫學。
一、2025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開設的專業一覽表
序號 | 學校名稱 | 專業名稱 |
1 |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護理 |
2 |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臨床醫學 |
3 |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助產 |
4 |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康復治療 |
5 |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口腔醫學 |
二、2025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開設的專業詳細介紹
1、護理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護理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臨床實際溝通能力,能在各級醫療護理機構或崗位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涉外護理和社區護理工作的高端護理技能型應用人才。
主要課程:正常人體結構與機能、異常人體結構與技能、病原生物與免疫、護理藥理、護理心理、護理人文修養、護理禮儀、基礎護理、健康評估、成人護理、母嬰護理、兒童護理、老人護理、精神科護理、康復護理、急危重癥護理等。
2、臨床醫學專業
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從事基層醫療、預防、保健工作的執業能力,畢業后能夠勝任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崗位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衛生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 人體解剖與組織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全科醫學。
3、助產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護理學以及婦幼保健的基本理論和助產專業技能,能夠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計劃生育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臨床助產、護理、母嬰保健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助產人才。
主要課程: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病理與病理生理學、護 理藥理學、護理心理學、基礎護理技術、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兒科護理、婦科護理、助產技術等。
4、康復治療專業
培養目標: 培養掌握中醫學理論基礎以及康復治療技術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面向基層中醫院、綜合性醫院的康復理療科、針灸科、推拿科、社區衛生保健機構的康復治療技術崗位,從事康復治療技術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衛生人才。
主要課程: 康復醫學概論、人體解剖與組織學、人體發育與運動學、診斷學、臨床疾病概要、康復評定技術、運動療法技術、物理治療技術、作業治療技術、康復醫學工程、社區康復、作業治療技術、中國傳統康復技術、常見疾病康復、功能障礙康復技術。
5、口腔醫學專業
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較強,具有從事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工作的執業能力,畢業后能適應社區、鄉鎮和民營醫療機構的口腔醫療衛生工作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口腔醫學人才。
主要課程: 口腔解剖生理學、口腔組織病理學、口腔內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臨床實訓、見習、畢業實習等課程。
三、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簡介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創建于1953年9月,由當時閩南唯 一的公立護士學校-廈門護士職業學校、廈門醫士學校和廈門第二醫院護士學校合并而成,“文革”一度停辦,1972年復辦。 辦學近60年來,經過幾代人艱苦 奮斗、自強不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初步建成了一所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建校以來,已培養二萬多名合格的衛生技術人才,為 廈門及海西的醫療、衛生、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最初的校址在廈禾路336號,遷至廈禾路350號,1956年遷石泉路7 號,1958創辦廈門醫學院,廈門衛校石泉山校舍劃歸醫學院使用,廈門醫學中等教育改由各醫院舉辦。 1963年,鼓浪嶼醫院衛生學校遷到石泉路7號原廈門衛生學校舊址,恢復廈門衛生學校舊稱。“文革”期間,學校遭受嚴重沖擊,直至停辦。 1972年秋季學校復辦時,校名改稱為福建省廈門衛生學校,校址就確定在了白鹿路24號,從此,這塊土地就成為廈門培養中等衛生技術人才的搖籃。從學校創辦至今,先后開設過護士、助產士、西醫士、中醫士、口腔醫士、衛生財會與統計等專業,1979年招收過醫學大專班。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按照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按照我市海灣型城市發展的要求,本著高起點、高質量、突出優勢、形成特色,辦好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要求。 學校充分發揮廈門經濟特區的區域優勢,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已經具備了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完善的臨床教學基地。學校由校本部、附屬醫院、研究所和臨床檢驗中心組成。
學校擁有良好的辦學基礎設施。按照專科學校建設標準,廈門市政府新建了組建中的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校園。 新校園位于廈門市思明區前埔巖前水庫片區,新校區設計與廈門規劃的海灣型城市相適應,空間形象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同時不失其獨特的空間特點和社會文化機理,是一所規劃理念新、有新意和創新精神、符合實際、充滿活力、生機的、醫學高等專科院校校園。
衛校招生>衛校有哪些專業>福建
手機版:http://m.scweixiao.com/news/show-136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