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初中生可以讀什么護理學校?報讀衛校沒有硬性的成績要求。衛校注重的是培養醫療行業的人才,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而不是只看成績。因此,即使你的成績并不出色,只要你具備其他的優勢,比如良好的動手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積極的學習態度,你依然有機會被衛校錄取。
考護理專業的就業前景分析
我國將護理專業人才列為國家緊缺型人才,護理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并不局限于醫院和國內,護理專業的就業前景是十分可觀的。初中生考護理專業把握我國護理行業發展機遇,從而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
1. 護理專業/國際環境:國際上護理專業人才需求大,發達國家瞄準我國護理人才,開出30萬的年薪吸引我國年輕的護理專業畢業學生。
2. 護理專業/人才缺口:我國護理專業人才缺口約300萬,護理行業的巨大人才缺口,凸顯出護理行業的巨大前景。
3. 護理專業/社會地位:我國國務院發布的《護士條例》第三條明確規定護士人格尊嚴、人生安全不受侵犯。護士依法履行職責,受法律保護。全社會應當尊重護士。
4. 護理專業/薪資待遇:3500-10000/月,購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
5. 護理專業/進修方向:中專護理專業畢業生可通過全國統一招生考試、自學考試、成人高考、高職單招等方法升入大專。
6. 護理專業/證書考取:老年護理師證書、護師資格證書、助產士資格證書、健康管理師資格證書等。
7. 護理專業/職位晉升: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副主任主管護師/主任護師
十堰市醫藥衛生學校
師資力量
學校占地面積168畝,建筑面積9.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近1.5億元;現有專兼職教師235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教師 占96.3%;2014年春,在校各類各級學生共有6734人,其中全日制中專學生3496人(含合作辦學1166人),成教學員1225人,高等教育自考助學生2013人。學校目前形成了中專教育與高等專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相結合的辦學新格局,初中、高中畢業生在我校可以完成中專——專科——本科系列學歷教育。中專教育開設有中醫、農村醫學、護理、助產、藥劑、中醫康復技術、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口腔修復工藝、康復技術、眼視光與配鏡等專業;成人高等教育開設有臨床醫學、護理學、中醫學、公共衛生、中西醫結合醫學、藥學等專業的專、本科學歷教育,有脫產與業余(夜大、函授)、自學考試三種學習形式,與湖北醫藥學院、三峽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聯辦。
辦學理念
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質量求發展,以實力鑄品牌”的辦學思想。學校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安置工作,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與東風公司總醫院等市內外150余家衛生、醫藥單位達成了長期人才供需協議,并在北京、廣東、杭州、寧波、上海、福州等地建立有就業基地,確保為每一位合格畢業生提供1~3次就業機會。學校視教學質量為生命線,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突出專業實踐教學,推進素質教育,確保學員在校學有所長、成人成才。積極應用現代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工作,建有校園網、語音室、電教中心、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等。實驗、實習設施完備,設有解剖、生物、生理、生化、藥理、病理、微寄等醫學基礎實驗室和護理、助產、中醫、中藥、美容、影像、檢驗等專業實驗室及臨床示教室。建有32所穩定的縣(市)級二級甲等醫院以上學生實習基地。學校建有東風公司總醫院、十堰市太和醫院、十堰市人民醫院、十堰市中醫院等五家教學醫院,護理專業臨床課由東風公司總醫院、十堰市人民醫院、十堰市中醫院、十堰市婦幼保健院專家執教,使我校辦學與現代化醫院辦院實質性接軌,形成了“教學—實習—就業”的有機結合。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公寓安全舒適,每個寢室均配有衛生間和電話,建有設施一流的學生食堂、能容納2000人的大禮堂、學術報告廳、形體訓練室等。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與公安部門實行共建,聘請一名公安干警常年住校維持治安秩序,確保每位學生安全。
發展前景
學校建校50年以來,為社會培養了2萬余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畢業生遍及十堰、東風公司、神農架林區等地。涌現出了諸如十堰市原中醫院院長、全省十大知名中醫劉吉善,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王曉楠等名醫名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志者腳踏實地,有志者志在四方。十堰市醫藥衛生學校嚴謹的教育教學管理、完善的教學設施、完善的貧困生資助政策、可靠的升學保障、廣闊的就業渠道,是每位有志青年實現自己理想、走向成功的階梯與橋梁。學員、家庭、社會滿意是我們永恒的追求!我校全體教職員工會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共創人類社會之美好未來。
需要注意的是,選擇學校時一定要實地考察、多方了解,確保學校具備相應的辦學資質和良好的教學質量。此外,建議學生在選擇時要充分考慮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以便在未來的學習中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衛校招生>衛校問答>湖北
手機版:http://m.scweixiao.com/news/show-151394.html